别说是万历皇帝了,换我,我也不上朝_朝政_政治_张居正
历史开讲
万历皇帝不爱上朝,这一点大家都知道。
作为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(长达48年),万历有整整二十八年处于“旷工”状态。
这二十八年里,万历皇帝不仅不上朝,不接见大臣,更是完全放任政务,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。只要他一关上宫门,外界便无从得知他的行踪。这种做法让他在整个明朝历史中,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。
初登帝位的万历,身处的国家局势与朝政相对安稳,且在张居正改革的帮助下,王朝的衰败势头有了明显的遏制,社会经济也呈现出一定的复兴。按照这种局面,即使皇帝只是轻微干预,都会留下好名声,为后人所称道。可万历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懒散无为、与朝政断绝关系呢?为什么在如此有利的形势下,他却选择了自我封闭呢?
如果我们从考古学的视角来分析,或许能找出些许线索。
展开剩余84%明朝虽然有十六位皇帝,但只有十三座皇帝陵寝,最著名的“明十三陵”就包括了大多数皇帝的安葬地。
其中唯一已经被考古挖掘的就是万历帝的定陵。
当考古学家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时,他们发现万历的右腿呈现出一种蜷曲的痛苦姿态,经过仔细的拼凑与检查,发现他的右腿明显短于左腿。这种体征并不能直接说明万历患了什么特定的疾病,但至少证明他有着严重的足疾。
想象一下,作为大明的皇帝,万历却是一位走路一瘸一拐的君王。即便百姓和大臣能忍受,万历自己可能也无法忍受这种身体上的缺陷。
或许,这正是他选择远离朝政的一个原因:他因为身体的缺陷,感到自卑与压抑,逐渐封闭了自己,不再愿意在公开场合出现。
而在万历开始懈怠政务之前,有一件事曾让他极度暴露在公众视野下,那便是“国本之争”。
所谓国本之争,简单来说,就是朝廷对于谁应继位的激烈争执。
万历希望立庶出的第六子朱常洵为太子,而大多数大臣则支持庶长子朱常洛。然而,这个争议不仅让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,而且也在万历登基后的第一个十年里,成为了他最大的政治痛苦之一。
在这十年里,张居正一直掌权,而万历在背后几乎失去了所有权力。当张居正去世后,万历如释重负,发誓要彻底掌控朝政,再也不允许他人轻易干涉。
但当涉及到太子之争时,万历皇帝并未意识到,自己并非完全能够掌控局面。
他执意要立朱常洵,而大臣们则死守朱常洛,经过多年的僵持,皇帝与臣子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,甚至迫使他采取强硬手段,迫使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结果。
尽管万历在此过程中运用了各种策略:在朝堂上大发雷霆,邀请大臣宴会以示亲近,甚至低声下气地求情,但大臣们却像“铁板一块”般坚守立场,誓不退让。
这一场拖延了十五年的拉锯战,最终不仅让万历未能如愿,还导致许多官员的职位调整与贬职。
最终,万历忍无可忍,不得不接受了大臣们的提议,将他最不喜的朱常洛立为太子。
然而,这场风波也让万历彻底意识到,自己始终无法完全掌控朝政。无论他如何努力,仍然无法战胜那些权臣和他们背后的政治力量。
他感叹:“大臣们管得实在太宽了。”
在他看来,整个大明朝的军国大事都已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。内阁、六部、宦官、地方官员,无一不对帝国事务指手画脚,甚至在个人生活中,他的每一个选择也总是遭遇他人的干预。
例如,他想要请客吃饭,大臣们会说国库空虚;他想出宫走一走,又有人说外面太危险;他想选妃纳妾,遭遇“荒淫”指责;甚至他想睡个懒觉,也被批评为怠政。
万历虽然表面上忍受了这一切,但最令他无法容忍的,还是那些关于皇位继承的争论。他认为,帝国是“朱家的”,而既然是自己家的,那么自己自然可以决定谁来继位。然而,在大臣们的强力阻挠下,万历最终发现,自己不仅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政治命运,甚至连继承人选都无法由自己决定。
最终,万历皇帝对这个政治生态感到深深的失望。
他意识到,自己终究无法逃脱被困在大臣们政治斗争中的命运,而这让他感到极度的挫败与无望。于是,他决定“消失”。
紫禁城的宫殿曾是他的一片庇护所,但对于万历来说,这里的一切都变得单调乏味:宫女们一成不变地穿着棉袄或轻纱,宦官们日复一日地打扫庭院、清理沟渠,这一切让万历感到愈加孤独与无聊。
他选择彻底回避所有的朝政事宜,再也不接见任何大臣,甚至连自己的行踪也不让他们知晓。他甚至不再处理任何的奏章,不再关注朝中的任何政务。
这种冷处理的态度,迅速导致了国家政务的瘫痪。
到了万历四十六年时,中央各部已经没有足够的官员处理日常事务,许多部门已经陷入瘫痪状态。许多官员的职位长期空缺,导致了行政管理的崩溃。
万历皇帝选择通过“消极抵抗”的方式来反击那些试图控制他政治命运的大臣们。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在《万历十五年》中所说,万历在积累多年经验后,认为最有效的反抗方式,便是“无为而治”。
但无为并不意味着万历的生活便是平静的。相反,他纵容皇室大肆侵占百姓土地,任宦官横行霸道,更在对外战事中,因应对不力遭遇了努尔哈赤的打击。
“明亡于万历”,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,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。
1620年,万历皇帝去世了。临终时,他依旧没有召开任何一场朝会,也没有与任何大臣面谈。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仇视,尤其是对文官集团的深恶痛绝。五十多年前,他曾抱着理想登基,渴望为国家做出伟大的贡献,而最终,他的生命却被阴谋、争斗与政治束缚所腐蚀。
那个曾经意气风发、志向远大的年轻皇帝,最后成了整个大明王朝的牺牲品。
发布于:天津市